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该有“AI无我有”能力

2017-02-27 11:23:55 来源:腾讯大燕网 热度: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美媒报道,白宫最近发表报告称,在今后10年至20年受到威胁的就业从9%到47%,也就是说有近半数工人的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某一天,人类会被亲手制造出的人工智能取代?哪些工作更易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具有哪些能力的人不可替代性更高?今天我们分享的是来自郝景芳博士在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发布会上的演讲,关于在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在职业发展选择,以及能力提升方面的建议。如果说第一篇文章是孩子发展的“诗和远方”,那本篇就是基于现实的砥砺前行。郝景芳清华出身的科幻作家,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在获奖作品《北京折叠》中作者想象力奇特,把北京塑造为三个空间折叠转换的城市,可谓是非常的有想象力。那么在她眼中,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孩子们需要提升哪些能力才能让自己的不被替代性更高,哪些行业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该有“AI无我有”能力
 

 
首先来看干货,在郝景芳博士看来,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孩子们应该提升“AI无我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的能力。
 
什么能力是“AI无我有”的?
 
一、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比起“大数据”更重要的是“未知”
 
职业可能性:研究、开发、创新、创意、探索者
 
二、感受美的能力:“主观体验”是人类独特的
 
职业可能性:艺术家、审美师、体验师、美丽生活者
 
三、综合理解的能力:从知识变为常识、赋予意义、知识迁移
 
职业可能性:讲述者、分析师、策略官、咨询师
 
四、自我主动性:Alphago下棋很厉害,但不会选择下棋
 
职业可能性:创业者、领导人、管理者
 
五、情感与交流:人对精神共鸣的向往、对群体的归属感
 
职业可能性:陪伴者:老人、孩子、孤独者、压力者
 
社交者:团队组织、活动、俱乐部
 
沟通者:谈判、协商、中介、关系服务
 
媒介者:媒体、宣传、演说、影像制作
 
标准化、流水线的教育体系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
 
最近有一本书里写道:“新兴科技最大获益者只可能是这样的社会和企业,不仅在已有的事业上加倍努力,还能够引导人们去适应正在发展的工业,机器人学就是这些新兴产业中的一个。”但社会上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此前的领域,这种不匹配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当下的教育系统其实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发展之前其实并没有学校大规模的学校,孩子们都是在家、在私塾、在一些小而美的学校学习,一些家庭也会给孩子请家庭教师。工业革命之后,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学校,除了普及教育之外,大规模学校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让孩子们适应这样的工业体系。这种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告诉孩子们自己的个性不重要,职业的需要才是重要的。在流水线的工业生产中,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标准化的工作,教育只是把孩子们训练成工作需要的样子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生产中,每个人都按照操作流程前行,不管你是秘书、办事员,还是工人,大家都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份子,做着重复性的劳动,谁做的越标准、越精确就越好。就像考试,不管孩子们什么样的个性,考试都是统一的,这样的教育系统也是工业时代、流水线时代的产物。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该有“AI无我有”能力
 
但是现在我们在一个时代的节点上,整个流水线模式的生产未来都会消失,标准化的工作迅速的被机器人取代。目前,很多汽车装配车间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其实不仅仅是工人,只要是标准化的、有流程可操作的工作,机器人都可以学得会。例如,人工订机票、订火车票在前些年还是一个行业,但是在这个行业几乎没有了,这都不需要人工智能,仅仅是电子化就做到了。
 
人工智能还能做什么?入门级白领工作、文书整理、翻译、编辑排版,基本的法律程序,这些现在人工智能都可以做了。此外入门级的诊疗,包括诊断、给出好的治疗方案,这些也不再是科幻小说。
 
教育过多的关注“食材”而忽略了“厨艺”
 
人工智能的发展造成了一个现象: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工作未来会大量的消失。工厂会觉得雇佣机器人比雇佣劳动人更高效,这种变化给教育系统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都习惯于标准化模式,习惯于一个标准答案,他所学习到的技能和所有人一样,这些孩子在未来很可能会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在过去,一个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非常重要,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能得到什么结论,可以做什么事?所以需要区分知识和能力,理想的境界是在教育中既要教知识也要教能力。知识是“巧妇”做饭的食材,但现在处于食材过多的状态,食材本身不是制约,但厨艺就变成了制约。现在的教育系统更多是知识导向型转向能力导向型,按照原来的学科分化的概念, 孩子们要学语文、数学、物理,但这些科目之间并没有联系。未来我们需要有能力导向的教育,能力是更加通用的,有了厨艺既可以做红烧茄子,也可以做红烧排骨。
 
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角度推算,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的机会在哪里?乐观的人说失业的一部分人可以去做别的工作,例如未来有了无人驾驶汽车,不需要司机了,司机可以做建筑师。但问题是,这些司机能做建筑师吗?这种能力的迁移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还是需要教育系统随之发生一些变革呢?我觉得在这种变化中教育需要有一些升级,从原来的死记硬背记一些方法,变为更新思想。如果我们跟机器做一样的工作,人类其实是没有优势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什么?未来教育应该教孩子们做一些人工智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不了的事情,提高孩子们“AI无我有”的能力。
 
机器属于大数据学习,可以很快掌握20万篇各类文献,并且可以很快反馈,机器一个小时掌握的内容,比医学院的学生学习5年的知识还要多。但是孩子们也不用灰心,人是小数据学习的。例如小孩子和人工智能识别抽象的笔,机器看20万张笔的图片才能学习,但小孩子看两支笔就会知道,人从小数据里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们不必因为自己不是大数据学习而自惭形秽。
 
提高“AI无我有”的能力,首先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人具有探索精神,小孩子的好奇心就比较强,人们对于所有未知的东西都充满好奇,不满足于以知。如果孩子们学会了一些东西,就可能解开一个未解之迷,动机就会被点燃,这是推动人类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要保持探索的精神,不要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很无趣的事,探索和创造精神是原发的,探索精神比较强的人可以进行创新创意,开发学习新的东西,开拓新的领域,然后把新知识教给人工智能学习,通过人工智能做一些应用的工作。
 
第二是感受美的能力。到目前为止,科学还不能把人类对美的主观感受还原为物理化学的信号,人们对美的感受是相当主观的。例如在一个大部分人看上去很破烂的城市,可是摄影师却可以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在未来,对于美的体验是人和人工智能很大的区别,以至于很大的一部分职业是能够感受到美的职业,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包括艺术家、设计师。
 
第三,综合理解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整个生活的综合理解和感知过程,人们可以把不关联的东西脑补在一起,把一些知识放到常识系统里让它发生迁移。什么是知识和常识呢?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但北京这个词在人们的思维里有无限丰富的联想,可能会想到它的历史、文化,雾霾、拥挤。这是人的一种天生的能力,当一个知识进入我们整个的常识体系,会自动化调动其它领域的知识。如果有很多门学科的知识进入一个人的常识体系,整个的知识体系就是多学科汇集的,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网络。例如人工智能,现在不仅仅是IT行业的词汇,还会让我们想到教育、生活、心理学等,这就是人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但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是单门类的研究,想让这些门类综合起来,一个门类学迁移到另外一个门类,他们会觉得这是很奇特的事情。
 
人工智能时代孩子们该有“AI无我有”能力
 

 
今天有一些人做的事情就是综合各个学科,有一种比较宏观的洞见,而且这种综合讲述吸引了很多粉丝。例如公司策略官就是研究怎样通过比宏观的视野,整体性看待问题。把不同学科和不同碎片编织起来,我们可以把这种人叫编织者,把策略和未来的可能性编织出来,这样的人在未来也永远是需要的。
 
第四是自我主动性。AlphaGo很厉害,但它不会选择是否要下棋,很多人说人没有自我意识,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在做决定,孩子一两岁的时候,他说不要洗澡,你走吧,不要!当对事情都说不要的时候,这是孩子第一次人格上的伟大觉醒。
 
自我主动性体现在哪里呢?社会上所谓的成功者往往是自我主动性特别强的,他们没有办法在一个公司里面工作,他们一定要自己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们在未来可以让所有人工智能为自己服务,可以给人工智能下命令,做他们的领导者。
 
第五情感和交流,包括对他人思维的感知,表达自我、协商沟通。情感与交流是非常大的门类,人工智能未来对语义识别毫无问题,但是对人与人之间感受到精神的共振、精神的共鸣,人们心理的美好的、愉悦的感觉以及对群体的归属感人工智能是不会有的,人们的情感、交流以及人与人的表达在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跟其他人互动的能力在未来会更重要,现在市场上永远需要这样大量的职位。
 
还有陪伴者,未来是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陪伴者,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些领域有大量的职业需求。其实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这些行业就业,但是最开始他们是学习物理、化学或者沟通谈判等其它学科的。
 
所以教育应该帮助孩子们提高这五方面的能力,不涉及任何学科,而且这些能力本身是通用的。
 
“标准答案”难培养孩子的探索和思辨精神
 
首先要注重孩子们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能力,鼓励开放性思考鼓励不同,鼓励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哪怕结论不对,只要思考过程有道理就应该被鼓励。例如在小学语文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喜欢仙人掌吗?标准答案是“喜欢”,有一个小女孩回答“不喜欢,虽然很好,但是有很多刺,一不小心走路过去会扎到!”但是标准答案是“喜欢”。如果在这样的制度下成长,孩子们的探索和思辨精神如何培养?这些是学校需要思考的。我想应该提倡让孩子们去自然中探索和动手创造,回到人类对自然之美的基础感知,在生活的很多细节中其中都有美的存在。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提倡通识教育,其它的学科加上自己的专长是很重要的,事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首先要帮助孩子们认知自我,其次要自主选择,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最后要自我理解、自我拓展,要有激情、责任和强烈的意志!如果孩子非常想要学商业,如果老师、家长包容并且鼓励,那么孩子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企业领袖,如果家长否定孩子的想法,这个孩子会被人当成一个负面的典型。孩子的行为在教育者的眼里是优点还是缺点,将直接导致他能否将这个行为保持下去。
 
教育系统需要发生一些应运而生的转变,否则的话,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感觉费了很大力气考上大学,努力求学,但毕业后却不能得到一份预期的工作。我们教育已经滞后于时代了,如果我们未来再不改变,就会更加远远滞后于时代。

责任编辑: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