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深度】英特尔的奇思妙想,与VR行业中“枯萎技术”潮

2017-09-25 11:56:33 来源:VR行业 热度: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计算机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这导致国内半导体和液晶屏产量过剩,横井军平借此机会为任天堂打造了Game&Watch、Game Boy等一系列知名设备,他基于“成熟技术的水平思考”——枯萎技术的论点也由此诞生。
 
然而,横井军平恰恰由于未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遭遇了滑铁卢。受90年代VR潮流的影响,他在类VR设备Virtual Boy中用到了当时不太成熟的3D技术,笨重而丑陋的外观设计也难以受到消费者认同,产品在发售5个月后就面临停产,销量也定格在了77万台。
 
这与当前开发VR硬件的思路不谋而合,研究人员总想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制造商品,但不成熟的体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减分项。
 
让人欣慰的是,vr技术的前期铺垫正在逐渐凸显价值,开发商们也在不断的挖掘枯萎技术。姑且不论元件成本降低所引起的核心设备全面降价,微软联合第三方厂商所开发的OEM头显,则复用了Hololens的诸多现成技术,而之前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Vive Traker,也在英特尔的奇思妙想中成为了突破硬件门槛的方法之一。
 
以“高精尖”示人的英特尔,其实有颗平民心
 
英特尔的嵌入式和芯片技术可能会让最优秀的工程师愁眉不展,不过,这家企业在VR领域的布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
 
“实感计算”(RealSense)是2015年IDF上的热词,也是英特尔切入AR-VR行业的一块敲门砖。虽然你可能被演示中的“主动立体成像原理”、“实感3D摄像头”等名词耍得团团转,但简单来说,其硬件原理实际上与微软Kinect差别不大,后者早在2010就已发售,当时主要用来配合Xbox 360上的体感游戏。
 

 
(Kinect最初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对标游戏主机Wii)
 
这启发了不少开发者,Immotionar就结合Gear VR和Kinect开发了一款名为《Hit Motion》的游戏,而Driver4VR则用Kinect实现了“粗劣“的全身跟踪,能够适配Oculus Rift、htc vive、Nolo VR等硬件平台。
 
WiGig无线技术同样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它的第一版规格诞生于2009年,系列相关的802.11d无线网卡,天线和接收器几乎已经停止销售。尽管本应该视为一种淘汰技术,但英特尔此前却和HTC达成了合作,打算用WiGig为Vive头显开发无线功能,这可以说是平行思考的典型应用。
 
如果说实感计算和WiGig还偏向商企合作,那基于VR的串流思路就确实“平易近人”了。英特尔此前一直在与SteamVR的持有者Valve洽谈,想要从中获得Vive Traker及其追踪系统在内的修改权限,为的就是在移动端上能够运行PCVR内容。虽然这套系统有一个名为“Portal Ridge”的高端称谓,但实现起来其实非常接地气。
 
严格意义上来说,你只需要个人电脑以及一台Daydream头显就能达到目的,PC会将渲染过后的画面,通过手机内置的802.11ac WiFi进行同步图像传输,这相当于VR头显只起到了视频播放器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运算。而同样关键的追踪和输入功能,则由Vive Traker和Vive控制器共同完成。
 

 
(英特尔的Portal Ridge系统,看起来其实很“廉价”)
 
推行串流技术的不只英特尔一家,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尽管英特尔对于Portal Ridge的产品化还是一如既往的保守,但“串流”如今已经成为降低消费级VR硬件门槛的共同思路。实际上,蔡司和视博云科技目前已经实现了“VR+串流”的商业化,只不过前者面向的是消费市场,而后者更适合商企应用。
 
蔡司在上个月底时发布了ZEISS VR ONE Connect套件,主打的噱头也是“利用移动头显玩上SteamVR”。与英特尔略有不同的是,串流图像通过USB数据线来传输,而不是手机内置的WIFI,虽然牺牲了一部分便携性,但能够保证更为稳定的流媒体质量。没人能够想到,这家以光学设备和镜头为主业的公司反而率先发力,129美元(约850人民币)的产品售价也确实很有吸引力。
 

 
(ZEISS VR ONE Connect,宣发一直都不是蔡司的强项)
 
相比之下,视博云服务则需要支付3000元押金和500元月费,看上去贵了不少。不过,它们的串流传输通过云端来完成的,说得更玄乎一点,消费者只需要一个光秃秃的VR头显就能享受所有内容。这与索尼的Playstation Now十分相似,PS Vita掌机在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能运行PS4游戏。不难发现,虽然单个用户在使用云端服务时并不划算,但线下体验点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省去批量购买个人电脑的费用。
 
不过,串流并非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技术,网速一直是它最大的敌人。HTC VR中国总经理汪丛青在评价视博云服务时,也认为云端解决方案可能会产生“延迟”,而即便是近乎于本地连接的Portal Ridge,为了实现稳定传输同样只能将图像进行压缩。在这一点上,ZEISS VR ONE Connect似乎是最不打折扣的做法。
 
虽然单个应用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组合起来或许能取得不错的成效。Game&Watch可以通过预装图片贴膜的形式,为点阵液晶屏带来丰富场景,Portal Ridge就同样可以利用“由内向外”的追踪技术,转而摒弃昂贵的Vive Traker。有趣的是,联想和英特尔正在寻求以集成显卡运行VR内容的条件,相信后续还有更多的“歪点子”。
 
从整体上来看,枯萎技术显然无法引领vr产品的革新,但它或许是消费市场沉淀和活下去的关键要素。

责任编辑:吴一波

相关推荐

英特尔大连工厂9月动工 董事长贝瑞特将访华

据最新消息显示,英特尔投资25亿美元的大连工厂即将于9月初开始动工,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届时也将访华。今年3月26日,英特尔宣布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立一个生产300毫米(12英寸)晶圆的工厂。这一工厂(英特尔Fab68号厂)是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个芯片生产厂,此前英特尔在中国上海浦东和四川成都设有两家封装和测试工厂。据悉,该厂将采用90nm工艺制程,月产能预计将达到5.2万片。该厂选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9月初将正式破土动工,计划于2010年投产。虽然英特尔并未透露贝瑞特访华的具体时间和行程,但是据了解,贝瑞特此次访华主要有三项主要活动:除了参加9月6日-8日大连达沃斯经济论坛,出席大连工厂

英特尔亚洲第一家12英寸工厂大连奠基

“今天,阳光普照,这预示着英特尔工厂项目与大连当地合作的长期意义。”9月8日上午,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在烈日下表示,大连环境如此优美,与他的出生地美国旧金山市很像,“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比大连更适合它(英特尔大连工厂)了”。 英特尔“亚洲第一家” “这是英特尔全球第8家、亚洲第1家300毫米芯片厂。”贝瑞特接着说,这个25亿美元的工厂,是英特尔进入中国20多年来一个“里程碑式”的动作。 的确如此。因为,这不但是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里程碑。 它首先体现了英特尔中国市场战略布局的升级。最初,它只是一个销售型的公司,之后它相继在上海、成都设立了封装测试工厂,并设

英特尔亚太研发公司影响世界的“秘密”

笔记本电脑每年都在更新换代,每一代新的迅驰笔记本最早都出自哪里?英特尔在全球分布有数十个研发机构,其中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又设在哪里?答案是在中国,在上海。记者日前走访坐落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英特尔亚太研发公司,发现这里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可以看到一年后的电脑世界上采用英特尔新芯片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竟然都出自上海!奉行摩尔定律的英特尔每年都会推出新的笔记本处理器,正是基于不断推陈出新的处理器,笔记本电脑变得功能越来越强大,设计越来越时尚。但英特尔每款新处理器发售给厂商前,都是先送到上海的亚太研发公司进行测试。上海研发人员将新处理器组装成世界“第一款”新型笔记本,进行整机测试后再发售到世

英特尔将推光纤传输线 提升宽带和距离

3月15日消息,英特尔已经对外公布将在年末推出Thunderbolt光纤传输线,该光纤可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远的传输距离。光纤传输线与以往的传输线的不同是:铜质传输线非常适合六米内的近程数据传输,而光纤传输线能用于十米内的远程数据传输―特别适用于企业的应用程序。英特尔称随着技术的进步,Thunderbolt将提供更高的宽带,并相信迟早会派上用场,因为Thunderbolt支持PCIExpress3.0协议。但光纤传输线的一个缺点是当接口通过光纤连接时,需要用电的设备仍然需要有电力供应。而铜质传输线能提供10瓦的电力,这就使设备不用再单独安装一个电源接口。目前苹果Mac中的Thunderbolt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