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广播电视网络》2025年第3期《论场》栏目)
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李翔
具有丰富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工作经验。近年来,积极推动超高清、智慧广电、应急广播等建设,创新推动广播电视无线台站改革、广电视听产业发展,谋划部署新型视听传播服务体系建设,在业内权威刊物发表多篇关于广电视听事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方面的文章,有力推动了四川广电系统性变革和高质量发展。
在这种时代浪潮中,广电正通过多终端无缝覆盖、适老化语音交互、垂直领域精准供给、沉浸式互动技术升级,构建“千人千面”且“代际无碍”的服务体系。一是电视操作复杂治理成效显著。在四川试点方言语音遥控器,老人说句“我要看变脸的戏”,系统就能从云端视听库里精准推送。试点提供助老服务,如一键联系广电“管家”上门提供帮助。同时,也提供应急情况下的一键求医、一键报警功能。二是传播多模化让精彩内容更接地气。过去以新闻、电视剧为主,如今短视频、直播、综艺、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更受欢迎。广电遵从移动优先原则,开发轻量化应用,优化移动端体验。多屏联动实现了不同设备间的无缝衔接,满足用户多场景需求。跨界合作拓展了内容传播渠道。如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精彩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三是技术创新塑造广电视听新格局。从雪花屏到视网膜屏,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人们对视听内容的渴望。我们不仅要探索8K、元宇宙的新技术,更要留住昔日的精彩。总之,广电视听需求的变迁反映了技术进步和用户习惯的变化。只有不断创新内容、拓展渠道、优化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用户,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一是超高清技术显著提升内容品质。在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通过超高清技术转播体育赛事,给观众呈现出运动的极致之美和体育健儿拼搏向上的精彩瞬间;用超高清技术拍摄的三国蜀道纪录片,让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细腻、逼真的视觉体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宿敌》《驻站》这类观众的喜好,提升内容创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内容选题、素材集成、编辑制作等环节快速分析海量数据,辅助创作者更高效地完成内容创作。
二是VR/AR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在三星堆博物馆,使用VR/AR技术进行修复、呈现,让沉睡千年的三星堆文物活了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四川巴中市建成的超大型沉浸式数字光影视听产业园,为大众普及文化科技创新与科普视听研学提供强大的展映与互动。16K超高清球幕影院、8K全息幻影剧场等12个大型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全新沉浸视听场馆通过超高清光影视效、互动沉浸式的立体视觉呈现方式,为公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科技、动漫科幻、文博科创、影视科普”视听研学体验。
三是新技术催生视听新业态。《哪吒之魔童闹海》中8K/120帧超高清、云端集群渲染、动态分镜AI预演等高精尖技术在制作过程的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了国内影视创作水平。而VR/AR、MR、全息成像、超高清视频等技术,可以在文化数字化等多领域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应用示范。同时,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传播提供了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使超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成为可能,不仅可以提升传统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质量,还支持网络视听平台的流畅播放,拓宽了内容的传播渠道,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终端设备接收节目内容。此外,智能剪辑、自动化字幕生成等功能可以大幅节省制作时间和人力成本,从而提高内容生产效率。
二是“视听四川”体系构建视听新生态。四川局按照四川建设“数字政府”的要求,提出了以内容精品化、传播多模化、服务精准化、产业新质化、技术数智化为特征的“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新视听生态,赋能千行百业,通过“视听四川”新型内容创作、新型多模传播、新型服务支撑、新型产业发展和新型科技创新5个体系的建设,打通省市县三级媒资库、构建云端制作协作网、铺设4K超高清传输渠道,将分散的文化活水汇聚成润泽全川的数字岷江。
三是部署“一平台、三品牌”战略初见成效。“视听四川”平台率先布局,成为首个入驻“中国视听”的省级平台,携手全国广电新媒体,实现内容生产、汇聚、交流、共享。深耕内容品牌,服务文化传播。“百部川扬”记录从凉山彝绣到自贡灯会的民生画卷,让《蜀地匠人》等作品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数字文化坝坝宴”;“神秘蜀韵”借《三星堆·神域》8K动画让古蜀文明在海外社交平台裂变传播,实现文化出海。“拍在四川”通过搭建西部最大虚拟制片中心、推出“剧组服务一码通”,已吸引《驻站》等120余个剧组取景拍摄,更带动攀枝花等地影视旅游收入提升。
2025年是四川广电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关键一年。目前,四川局已完成台站优化布局,组建了技术中心,今年将从传播域革新着手,以建设“坚强阵地美丽台站”为抓手,推进智慧运维和全省无线一网建设,加快构建“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推动广电系统性变革。四川局将按国家广电总局“让观众重回大屏,同时满足移动小屏用户需求”的工作部署,持续推动“一平台、三品牌”建设,构建内容+传播、技术+文化及智、算、网一体的大视听生态格局。
一是加快建设新型传播服务体系,做强“视听四川”平台。丰富平台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和激励方式,鼓励内容生产者挖掘四川历史文化故事,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视听内容,汇聚到“视听四川”平台,提升平台原创力。创新平台技术,开发多终端适配技术,确保“视听四川”平台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不同设备上都有良好的视听体验。
二是持续提升“三品牌”影响力。“百部川扬”提升网络视听发展能力,规范网络视听管理,做优网络视听品牌活动。“神秘蜀韵”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精心组织国际传播活动,提升国际传播效力。“拍在四川”提升服务质效,推出更多精品,推动《春天的故事》《谷雨》《再青春》等精品剧集制作播出。
三是推动视听作品更广传播。推动大屏小屏相互赋能、长短视频相互协同、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相互联动,整合各类行业优质资源,构建跨平台、跨区域传播新格局,实现优质内容最大化传播。进一步扩大“重温经典”频道覆盖。优化管理服务,营造更优环境,实现视听内容传播的降本增效。